打广告、搞促销……古代也有“双十一”?

中国社评网    发布日期:2020/1/9 16:30:26    浏览5965次


今年的“双十一”,消费者们显示出了极为惊人的购买力:在天猫直播现场,随着直播屏幕数字不断跳动,显示只用1分36秒,天猫双十一成交额超过100亿元。不少网友一边调侃自己“败家”,一边还是忍不住买买买。

其实,无论古代还是现在,人们都免不了想购物或囤点儿东西,以备不时之需。那么,在古代有没有类似“双十一”的“购物节”呢?古代商人又是如何来促销、打广告的?

古代“购物节”什么样?

许多许多年前,既没有电商,也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超市和“大卖场”,古人去哪里购物?这就要说到当时比较流行的“集市”。

所谓集市,就是在某个日子,人们聚集到一个固定场所、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。一般认为,集市大约起源于殷、周时期。《易·系辞》里说: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

古代商品经济不够发达,交通也不怎么便利,大家往往会等到集市到来时,把想买的东西一次性尽量买齐全。尤其逢年过节,集市上人来人往、成交量很可观。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,这就是古代人的“购物节”。

在唐代,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得比较好,集市在规模、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之规。比如,集市设有“市令官”,负责管理市场交易,在午时击鼓三百下,商人才能入市,散市也有固定时间。

在不同地方,集市的名字会有所不同。《五杂俎》中提到:“岭南之市谓之虚,言满时少,虚时多也。西蜀谓之亥。亥者,痎也。痎者,疟也,言间一作也。山东人谓之集。”

集市的影响比较久远,到现在一些地方还有“赶集”或趁墟等说法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对集市的热闹情景,也有所展示。

不过,民俗专家王娟提到,赶集、庙会有点相当于现在的周末逛街,店家明码标价,顾客也可以讨价还价,跟现在购物“砍价”很相似。

重要节日带来的商机

除了集市以外,古代商贩还会利用一年中的重要节日,集中开市售卖货物,种类比平时齐全得多,人们也趁机“剁手”。

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提到过自己在集市上的见闻:“俱结棚为市,环错纷纭,千骑交集,男女杂沓,交臂不辨,十三省物无不至。”

举个例子,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,为了热热闹闹过个年,人们会提前很久置办年货:新衣服、鞋袜、米面、鞭炮……专为出售年货而举办的集市,叫“腊月集”。

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,人们要去郊外踏青,还要祭祖、追思先辈,市场上会有很多相关用品集中出售。

对此,宋代的孟元老写过一本《东京梦华录》,其中记载:“先数日,市井卖冥器靴鞋、幞头帽子……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。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。”场面相当热闹。

打广告、搞促销?古代商家“有办法”

想推销货物,免不了要打广告。古代商家促销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,基本就是敲锣打鼓招徕顾客,或者高声叫卖、挂幌子等几种方式。


等印刷术推广后,宋代,商家的广告就更有意思了。比如那则大名鼎鼎的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”的印刷广告。

这则广告中间印着针铺的标志“白兔捣药图”,下方是广告具体内容“收买上等钢条,造功夫细针,不误宅院使用,客转为贩,别有加饶,请记白。”写明如果有客商大量购买,会在价格上给予优惠。

有意思的是,古代商家也有类似现在的试吃服务。《梦梁录》记载,当时有的小商贩兜售果子干货,会先将小份食物分发给客人,有点先尝后买的意思。

那个时候,同样讲究薄利多销,降价销售之类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,秦汉商人早已意识到“贪贾三之,廉贾五之”,就是说一味贪图厚利的只能赚30%,倒不如在价格上给出优惠,多卖点货物,反而可以赚50%。

所以,综合来说,古代物质不如现代丰富,但商家搞促销也算有一套,集市、庙会这样的“购物节”同样很有趣。今年“双十一”,你“剁手”了没?(完)

相关热词搜索:双十一

上一篇:邮票中的武汉:记录70年时代变迁
下一篇:从上至下从右往左,数千年来汉字为什么这样读